那不勒斯内部会议纪要流出:赛前完成体检,国王杯使命明确,轮换策略被讨论(巴萨国王杯客战毕包大名单详情)-开云网页
作者:刘 洵
9月23日,北京东方饭店。这是一座近百年的饭店,曾入住过鲁迅、胡适、林语堂、蔡元培、陈独秀、张学良等历史名人,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徜徉其中领略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
就在这一天第一届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术论坛在东方饭店举行,使古朴、典雅的饭店内充斥着浓郁的学术气息,国内医学界的知名专家们与年轻医生们济济一堂,学术研讨氛围热烈、活泼,前辈们的无私奉献,后生们的谦虚好学,互动的场面让人流连忘返,这哪里是置身于百年饭店,分明是走进了云开登录一座美不胜收的知识殿堂。
论坛的主持人是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唐海教授,当晚有幸与唐海教授进行了促膝长谈,骨质疏松如一副壮丽的画卷在轻松、愉快的交流过程中缓缓舒展开来——
1、在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举办论坛旨在把首医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理念、方案、用药全面传授给骨科医生,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据唐教授介绍,本届论坛是继2015年他们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学组后的又一举措,参加人员除覆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22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外,还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级医院的骨科医生,如河北、河南、山西、青海、贵州等,通过论坛研讨病例,尤其是年轻骨科医生的临床病例,帮助他们分析病例中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本届论坛与第十一届全国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外科治疗学习班联合举办,均不收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班11年来共义务培训了全国骨科医生1000多人次,为培育新人、传播火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很多骨科医生对骨质疏松的了解偏低,这迫使骨科医生必须了解骨质疏松领域,为促使骨科医生尽快进入这个角色,尽快把首都医科大学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理念、方案、用药全面传授给他们,论坛将如同学习班一样会年年义务办下去,第2届论坛计划明年8、9月份举办,以影响更多的医生,尤其是年轻医生。
2、论坛上免费赠送由孙刚教授等专家主译的书籍,该书对指导骨科、放射科医生在临床怎么有效地诊断、治疗,以达到最有效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论坛上发现由孙刚、唐海、倪才方教授等专家主译的《脊柱介入神经放射学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这本书(定价98元),现场每人获赠一本,对此,唐教授谈起翻译这本书的初衷,他说介入治疗涉及到放射科、骨科(脊柱外科),骨科微创涉及到影像学,要想达到明确诊断、有效治疗,应该借助放射科的力量,因为骨科医生虽然对影像学很了解,但不像放射性医生那么了解,如果把两者结合诊断、治疗,这样对病人会有很大的帮助,取得更好的疗效。
像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往往几个科室之间结合成立一个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中心,像脊柱外科跟神经外科的紧密结合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而在国内有些地方虽然也在做,但科室之间的融合跟欧美国家比还是有一些差距。
这本书由欧洲放射学学会脊柱分会主席、意大利放射学学会神经放射学分会会长、意大利那不勒斯A.开云平台登录入口Cardarelli医院诊断与介入神经放射科主任马里奥·穆托(Mario Muto)主编,它是从基本的解剖和临床路径开始,不仅呈现和描述了神经放射性经验,而且也从内科学、放射治疗学及外科学的观点,呈现和描述了日常工作中常见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孙刚教授发现这是一部很好的脊柱介入神经放射学临床应用指导书籍,身为济南军区总医院院长的他特联合脊柱外科、放射科的专家、教授,总共花了近2年时间,一起主译了这本书,本书对指导骨科、放射科医生在临床怎么有效地诊断、治疗,以达到最有效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随着病谱的改变,骨科病房老年人占了60%以上,应教给年轻医生专业技能,让他们适应新环境,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首医骨外科学系骨质疏松骨折病例研讨会”成为本届论坛的一大亮点,现场十分热烈,研讨会上分享病例的年轻医生都是来自首医各个附属医院,这些年轻医生在临床上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治疗,即如何进行有效的内固定以及术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来扭转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否则,因骨质疏松迁延不治而导致的再次骨折,会大大增加死亡率。这跟过去骨科年轻病人居多的情况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年轻骨折病人术后不用作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基本让病人自己康复。
如今6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发病率(骨折)占老年人30%左右,发病率在老年病谱中,由过去第7位跃居为第4位。随着居民病谱的改变,过去骨科病房年轻人居多,变成现在老年人居多,就拿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住院部来说,骨科病房60岁以上的病人占骨科住院总人数的60%以上,而在过去骨科病房住的大多数年轻人,因为过去外伤、车祸、工伤、高空坠落等意外情况较多造成了一些年轻人骨折, 随着全社会安全意识的增强,这些情况今后越来越少,骨科病房年轻人会越来越少,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病人将越来越多,如果我开云平台app们按照过去治疗年轻人的骨骼治疗方案来治疗老年骨病患者,显然不适合,因为年轻人的骨骼跟老年人的骨骼是不一样的,打个比方,年轻人的骨骼如一块好木,老年人的骨骼如一根朽木,在好木上雕刻如在朽木上雕刻肯定不一样。
因此,年轻医生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光有工作激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专业技能,我开云网页们通过论坛、学习班向年轻医生传递治疗理念,教给他们专业技能,随着病谱的改变,让他们适应新环境,满足新时代病人对医生的新需求,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
4、骨质疏松不要人命,所以很多病人不重视它,殊不知,骨质疏松性骨折对病人是致命的,只有积极治疗骨质疏松,才能避免骨折所带来的“三个成本”
对骨质疏松病人不重视由来已久,唐教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医生遇到一位老年病人,病人抱怨说每天吃药比吃饭还多,医生说你每天吃哪些药呀?病人回答说有治高血压的、糖尿病的、骨质疏松的药物,医生说那你想停掉哪些药呢?病人若有所思地说:高血压的药?不能停!糖尿病的药?不能停,抗骨质疏松的药?能停!结果有一天病人摔倒骨折了才后悔莫及。
骨质疏松不要人命,骨质疏松性骨折对老年人是致命的,因为骨折导致的卧床综合征一定要人命,就像窗户纸一旦捅破了,其他的问题就纷纷随之而来,卧床会引起褥疮、下肢静脉炎、坠积性肺炎等,一个老人倒下连带的是整个家庭,子女会为之付出很多成本,如1、时间成本,花很多时间照顾老人;2、工作成本,工作不踏实,经常请假;3、资金成本,付出高昂的治疗、护理费用。这一切的根源就是当初没有进行有效的骨质疏松防治。
如果是一个健康的老人,不但以上三个成本都不存在,而且健康老人还能帮子女做饭,料理家务,我开云网址入口们治好一个老人就是拯救一个家庭,但要想预防骨折的发生,应当积极治疗骨质疏松,做到防患于未然。
骨质疏松治疗分为基础治疗与药物治疗,基础治疗即通过生活起居的改变来增强骨密度,如多晒太阳,多吃含钙、维生素D的食品,少喝咖啡、浓茶,因为咖啡、浓茶容易排钙,从事一些身体力行的活动如散步,生活中注意防滑,设置地垫、地毯等。
药物治疗即抗骨质疏松治疗。
5、老龄化虽然日益严重,但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的忽视亦十分严重,导致病人的骨折发生率降不下来

骨质疏松是一种静悄悄的病,它无声无息,一般人只有在骨折后才知道骨质疏松,但为时已晚;这是由于没有普及这方面的常识,一般人不会主动去检查、治疗骨质疏松,如果病人能够明白骨质疏松需要治疗,是可以避免骨折的,许多活生生的惨剧表明:一旦发生骨折其后果对老人及家庭来说与非骨折的情况是天壤之别。
所以,医生要加强科普宣传,告诉病人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及如何预防、治疗,老年人每年体检时须查骨密度指标(物理检查)、骨代谢指标(生化检查),医生要指导病人改变不良习惯(前面提到的基础治疗),对骨密度偏低的病人,用有效药物治疗(即抗骨质疏松治疗);但可惜的是,骨密度、骨代谢这2项检测在全国的普及率不高。在许多医院甚至大型三甲医院都没有开展,其实骨代谢指标化验比较简单,一般医院化验室利用现有的设备只需要增添相应的耗材就能开展,检测一次收费仅100多元,购置一台普通全身骨密度仪几十万元就能开展骨密度检测,设备可连续使用,检测一次收费也就100多元,但特异性的骨代谢指标检查项目没有纳入医保,尽管收费不高,但由于不能实行医保报销病人积极性普遍不高,病人不做检查,就会造成用药的困惑,因为医生须根据检查结果才能用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这种情况确实很不乐观。
另外,在国内无论是5年制还是7年制的医学生教材,没有一本教材像介绍糖尿病、高血压那样专门有一个章节来讲骨质疏松,医学院毕业生往往通过继续教育才知道这个病种,由于医生对骨质疏松认识有限,所以误诊、漏诊率较高。
综合以上诸多因素最终导致病人的骨折率降不下来。
6、防治骨质疏松是一个“治未病”工程,按照大多数医院现有的发展水平其实能完全做好,如通过医生干预减少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全国每年能节省13亿元医药费
骨折分为普通骨折与脆性骨折,普通骨折常见的有因暴力、外伤、车祸等造成的骨折,脆性骨折指在病人身高的高度下跌倒造成的骨折,许多老人一旦骨折就想起当初抗骨质疏松治疗该多好,这种事后诸葛亮的现象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唐教授说骨折有“三部曲”,1、骨折前用基础治疗、药物治疗积极干预骨质疏松的发生;2、骨折时,用适合病人且对病人损伤最小的手术方案治疗,在选择手术方案时,是微创还是开刀手术,还是几种方案的结合,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总之尽可能地把对病人的损伤降到最低;3、骨折后,在积极治疗骨折的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防止再次出现新的骨折。
现实情况是在三部曲中,第二部、第三部医患都很重视,但第一部由于社会认识程度不高,患者不主动就医,同时医生也认识不足,导致漏诊率较高。
其实防治骨质疏松是一个“治未病”工程,按照大多数医院现有的发展水平其实能完全做好,即通过医生干预不让老年人骨折,我开云官方网们可以算一笔账,据统计全国有1亿骨折疏松患者,骨折发生率为25%,每年将近2500万人骨折,按每人平均手术费5万计算,每年节省近13亿元人民币的医疗费,防治骨质疏松为患者减少骨折的危险,为全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资源,真正帮医保中心省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7、唐海教授2003年在国内最先开展“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 改变了压缩骨折过去只能卧床等死的局面
唐教授200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骨质疏松与骨关节病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他说在美国学习的经历对他职业帮助很大,美国拥有国际最前沿的骨质疏松骨折防治理念和国际最新技术,给他印象深刻,对他影响深远,在2003年他把美国新理念和新技术带到国内,在国内最先开展“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这是一种局麻下的微创技术,即椎体强化技术,对压缩骨折、骨转移癌、血管瘤都可以用这种技术。
这可以说是一场技术革命,因为在过去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能卧床等死,如今这门技术已经很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它使椎体刚度及强度增强,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达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目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8、美国学习经历对唐教授很重要,10多年来他一直紧密关注美国的医学前沿,及时地把美国的新理念新方法引进国内
2014年北京友谊医院在唐教授的主导下在国内首家引进美国Bacfuse(棘突间撑开融合器)技术,该技术2013年获得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它是一种相对微创的技术,在保留椎间盘的状态下治疗椎间盘突出,把体外牵引变成体内牵引,解决国内现有技术切除椎间盘并行钉棒内固定所带来的副作用。唐教授很形象地说,切除椎间盘打入钉棒内固定是“反客为主”,因为人体本身没有钉棒,这种外来物楔进人体后,人体活动会围绕钉棒转,然而钉棒强度比骨骼强度大1千倍以上,势必造成钉棒周围的骨骼再退变,从而造成邻近的椎体退变及椎间盘突出。
而Bacfuse技术是“客随主便”,植入人体内一个小的金属撑开器,相当于在体内进行牵引,而且不受体位变化在体内持续牵引,这种外来的装置在体内与人体达到较好的配合,恰到好处、自然而然解决椎间盘突出问题,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

唐教授正是以国际化的视野,深厚的临床背景,在医学的道路上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造福国内越来越多的病人。
专家简介>>
唐海 北京友谊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与骨矿盐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骨代谢疾病学专业学组委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专项基金第二届管理委员会委员、《实用骨科》杂志编委、《中华骨质疏松&骨矿盐疾病》杂志编委;在核心期刊和SCI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3部《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成形术规范治疗白皮书》,《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教程》,参与书籍编写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华医学科技奖2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等奖 ,北京市卫生局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卫生部优秀奖一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教委课题及北京市卫生系统高级人才专项基金多项。
3 条评论